根据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估计,06年行业的收入同比增长约20%,达到1,456亿元,高于年初预计的15%增长率,整个行业继续保持稳定较快增长的经济运行态势。
06年1-10月全国共生产金切机床46万台,同比增长23.7%,其中数控机床为68,354台,同比增长40.1%,增幅高出上年同期24个百分点;估计06年国内金切机床产量可达到56万台,其中数控机床产量达到85,000台,同比分别增长24.2%和42.5%,产量数控化率为15.2%,较上年提高近2个百分点。
06年我国的机床消费额估计约120亿美元,同比增长10.3%,约占世界机床消费额的22.5%,超过排名第2位的美国60亿美元以上,充分反映了我国作为世界制造工厂的地位。
据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统计,06年1-8月我国进口金属加工机床47.3亿美元,同比增长10.1%;出口7.2亿美元,同比增长48.1%。估计06年我国金加机床将进口71亿美元,同比增长10.9%,出口11.1亿美元,同比增长35.2%。
06年进出口逆差为60亿美元,较上年增加3亿美元,外贸逆差继续扩大,但增幅正在趋缓;逆差占到机床消费额的50%,较05年下降了2.2个百分点。
进口机床单价一直上升显示国内需求升级趋势..据中经数据,06年1-10月我国进口金加机床88,933台,进口额为60亿美元,平均每台进口机床单价为6.8万美元,较05年水平提升了1.2万美元。进口机床中80%以上是数字控制机床,其平均单价水平达到国内数字控制机床的3倍。
我们认为进口机床单价一直上升的现象既说明了国产机床在中档市场竞争力的增强,能够替代进口;也反映了国内机械加工日益精密化的趋势,用户对中高档机床的需求居高不下。
机床作为通用设备,需求受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工业投资影响较大。由于我国已进入重工业化阶段,投资作为经济稳步的增长引掣的作用在较长时间内不会弱化,所以工业投资增速虽然受调控影响将会降低,但不会像93-99年那样严重下滑,国金宏观研究员预测07年城镇工业投资增速为28%,依然保持比较高水平。
汽车制造是机床最大的应用领域(约占机床使用量的40%),其中绝大多数机床用于零部件加工。虽然国内汽车制造业面临产能过剩的窘境,但零部件业却在加速发展。因为汽车的生产方式已由过去的批量生产转向个性化生产,单一品种的生产规模在逐渐缩小,国外汽车制造商面临慢慢的变大的成本压力,使得汽车零部件的生产也向我国转移,中国正在成为全世界汽车零部件的制造中心和采购中心。
2005年,国内汽车零部件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为3,838亿元,而正在制定的“十一五”中国汽车零部件专项发展规划中,汽车零部件产值目标是到2010年总产值达1.3万亿元,其中OEM产值7,300亿元,出口争取达到400亿美元。由此可见汽车零部件的发展空间之大,为满足需求,汽车零部件企业必然要购置大量机床。
政府将对机床工业尤其是数字控制机床的支持提升到战略高度..《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中专项制定了针对大型精密、高速数控装备和数控系统及功能部件的发展措施,此后调整了机床进口优惠政策,其中整机进口不再获得“两免”,机床零部件进口关税采取先征后返的方式。
数控机床项目列入国家重大科学技术项目,国家将投巨资给与支持,并正在就业内关注的首台首套拟定鼓励举措,考虑真实的情况入选技术进步示范工程,给与优先安排。
正在制定的数控机床专项规划中可能将明白准确地提出机床工业的发展目标,并将给予数字控制机床企业财政和税收上的进一步支持措施:
2010年,国产数字控制机床占国内市场需求的50%以上;功能部件配套齐全,自给率达60%;有自主版权的数控系统占数字控制机床总产量的75%。
在国内数控机床总产量中,经济型数控机床约占50%,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普及型数控机床约占45%,取得国内市场之间的竞争优势;高级型数字控制机床约占5%,品种大大增加。
增加数字控制机床出口,改善出口产品结构,普及型数字控制机床逐步扩大出口,高级型数字控制机床出口取得突破。数字控制机床出口占总销售额的10%左右。
我们认为,政府对机床工业的有力扶持,将促进机床用户企业对国产机床的认识和接受,有助于增强了国产机床企业的信心,加快替代进口的步伐。
综合考虑宏观调控影响和上述因素,我们预计07年金切机床销量增速为10%,数字控制机床销量增速为25%,产量数控化率达到17.3%,行业整体仍就保持较快增长。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和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新闻跟帖管理员反映。
本网站所载之全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公告、评论、预测、图表、论文等),仅供网友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的全部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线、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是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